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大爱无声,厚重质朴河曲情(张学聪)

大爱无声,厚重质朴河曲情(张学聪)

2014年06月09日 11:12:45 来源: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教育文化广电体育局 王敏 访问量:310
   
张学聪作品:《无声的呼唤》沙尘暴下的小树。


从青藏高原一路奔腾而来的黄河水,卷出了漫天浓浓淡淡的烟云,排列好晴空长鸣的大雁,还扬洒出无数轻歌曼舞的美丽雪花。它的胸怀铺平了一片片广阔的原野,它的爱心鲜活了一座座温暖的村庄,它的慈爱孕育了一个个充满智慧的黄河儿女。当它一改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勇猛气势,在河曲这个小县城画了一个优美的弧度之后,黄河便尽显慈母的温柔,变得雍容大度,仪态万方起来。

河曲县位于晋、陕、蒙的交界处,有“鸡鸣三省”之雅称。由于黄河水无私的浸润,自古以来,河曲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无数黄河儿女在母亲的怀抱中成长起来,又以无尽的热爱来讴歌着母亲、回报着母亲。河曲书画界就有这样一个人!几十年以来,他一直用自己的笔、自己的画,记录着家乡的美丽面貌,也吸引了大批书画界的名人大家来此创作、交流,从而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成为了国内知名的写生基地。他,就是河曲画院院长张学聪老师。

张学聪其人,男,1958年生于山西河曲,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国韵文华书画院艺委会委员,北京大学贾又福艺术研究会研究员、山西省山水画艺委会副会长,山西省工笔画协会副主席、副教授,忻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曲画院院长……要是把他的这些头衔一个个都打印在名片上,只怕那小小的纸片都写不下。说得通俗点儿,他是个著名画家,从县级到省级到国家级,美术界都有他的一席之地。然而,坐在笔者面前的张学聪却没有半点儿“大家”的架子,他上身穿一件没有任何装饰的墨色衬衫,下着一条活力四射的蓝色牛仔裤,头发斑白,笑起来的时候微微眯缝着眼睛,尽显长者风范。如果偶然在街上遇到他,即使你与他擦肩而过,你也断然想不到这个表情平和,笑得云淡风轻的男人就是河曲书画界赫赫有名的张学聪老师。然而,只要你开口与他交谈,你便马上能感受到他的满腹经纶与非凡才华。张学聪的健谈与智慧都侧重于他对绘画的理解中,跟随着他的思路,你可以看到书画天地的广袤无垠与无穷魅力。

说起张学聪画画的经历,似乎颇具偶然性。他没有出生在书香门第,受得书画文化的熏陶,也没有从小师从名门,经历过专业训练。他与千千万万的河曲孩子一样,在玩玩闹闹中度过了自己的小学和初中生涯。时间追溯到七十年代初,正逢“教育回潮”的好时机,他一举考入了五寨师范。在一边劳作一边上课的日子里,他偶然间接触到板报插画的艺术,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简单的涂鸦,让他从中找到了乐趣,也为他以后走上艺术道路奠定了基础。

师范毕业以后,张学聪又因其画得一手好板报而被同学们一致推举,去忻州师范参加山西大学艺术系开办的美术师资培训。当时正是开门办学的时候,虽然只有六个美术教授,但六人都是全国有名的响当当的人物,教育弟子又极其尽心尽力,素描、速写、图案、写字样样都来得很正规。张学聪一头扎进美术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美术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专业技能。仅仅在三个多月的培训中,他就崭露头角,引起了一众师生们的注意。这个年龄最小、看似最淘气的少年在绘画方面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天赋,让人为之咋舌。初学素描的时候,大家都是互相画人像写生,刚刚入门的学生们也谈不上什么艺术的表现能力和手段,只是比赛看谁“画得最像”。每每挂出作业后,他的画像总是赢得大家的一致称赞。学聪学得开心,也益发沉溺其中,从此,便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他心爱的画笔。

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张学聪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埋首于他所钟爱的绘画艺术中。他不停地从所订的报纸杂志中汲取美术方面的知识,还在课余时间为孩子们画人物素描。那一撂撂厚厚的画纸,浸满了他的心血和快乐。1981年,张学聪作为河曲县第一个专职美术教师被调回城关小学(现河曲县实验小学)工作,之后又调至河曲中学。再后来,又调回教育局电教馆,从事教学幻灯片的绘制与研究。

离开讲台的张学聪工作与爱好终于统一起来了,他将更多的时间倾注在美术教育与美术创作上。可他的心底始终有个遗憾,那就是没能去高等学府深造一下,学习更多关于绘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978年的时候,第一个机会终于来临了,国家恢复了高考政策,张学聪赶紧报了名,向自己向往已久的山西大学美术系发起了进攻。可惜天不遂人愿,连续两年,他都因文化课不过关而落选了。他没有气馁,他一边捧起久违的课本学习文化知识,一边等待下一次机会。19854月,他偶尔在《山西日报》上看到山西大学成人美术教育的招生启事,就报着极大的希望又一次参加了考试,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入了美术师资班,进行为期两年的进修学习。这一次的学习为张学聪的绘画生涯又一次夯实了基础,他的知识面更广泛,眼界也更加广阔了。

2005年,年近五十岁的他听说中国画研究院在招收高研班,他就马上前去报考,跟随著名画家李宝林老师专门学习山水画。这一次的学习让张学聪对自己的绘画生涯有了一个清醒的定位,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以前所作的一切努力似乎都还是在茫茫人生路上苦苦摸索,多年以来内心压抑着的那种情感、想要迫切表达的那种欲望,原来就是源于自己骨子里的故乡情结!在纵情山水的惬意中,在挥毫泼墨的享受中,他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将家乡的山山水水一点点地重现在巨大的画布上。这时候,他的内心忽然产生了一种无法形容的满足感,那份让他老是怅然若失、老是郁郁寡欢的失落感被家乡的山水画充实得丰丰盈盈,圆圆满满了!他迫切地想要将河曲介绍给大家,想要向大家展示家乡的美丽。他充满感情地跟自己的画友们讲起了滔滔流淌的黄河水,讲起了沉默宁静的黄土高原,讲起了虬枝怒张着的海红果树,讲起了淳朴善良的河曲人民……这个被黄河拥抱在臂弯里的小县城从他的口中娓娓道来,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同年4月,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全体师生80余人赴河曲写生,院长龙瑞带队,著名画家李宝林、杜滋龄、谢志高、姜宝林、赵卫、苗再新、王永亮、刘牧、于文江、胡应康、陈鹏等随行,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此事,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接待。这次的写生活动历时一周,各位书画大家们的足迹踏遍了龙口、岱岳殿、赵家沟、小榆林等地,河曲的优美景观让他们倾心不已,也激发了不少创作灵感。

写生活动结束后,张学聪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河曲有其独特的地理地貌、人文景观,光靠自己一个人宣传,能力毕竟有限,要是能建立一个平台,吸引全国各地的知名画家前来写生和交流,通过他们的嘴和他们的笔,一定能很快地把河曲推广到全国范围去。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认可,于是,河曲画院便应运而生了。这种正规的县级画院,在当初成立的时候是全省独一份儿,就现在来说,也是凤毛麟角。

成立了河曲画院,张学聪由张画家一下子成了张院长,他顿时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为了将河曲画院的名声打出去,为了将河曲的独特景观推广出去,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几年来,他不断邀名家、请大家,从高等学府的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到专业机构的国家画院、北京画院,从省内的美协、画院,到省外的上海、江苏、河南、河北等地的美术机构,都在他的邀请之列,活动一个接一个,大家一批接一批。河曲这个小地方,藉由他们的笔、他们的画,不断地走向外界,走向全国。

著名的美术大师施江城给河曲的评价是:“黄河与黄土高原体现的是一种凝重深沉、悲壮而苍凉的美,是一种朴纳而厚实、坦荡而雄浑的美,是一种裸露无华、质朴而坚定的力,是一种不尚雕饰、混沌而空寂的神秘,是一种苦涩而伟大的悲剧魅力,是一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博大包容的宇宙意识。”著名画家吴冠中将河曲定位为“黄土高原之集大成者”。张学聪作为一个河曲人,对于家乡的美,更有深入骨髓的体会。他觉得西北的高原、河流、山脉与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同:这里的高原,是回荡着金属般深沉闷响的高崮与峁塬。这里的河流,是流淌着如血液般黄褐色的粘稠液汁的曲折弯道,它慷慨地造就了沿岸富饶而充满生机的滩涂。这里的山脉,是横亘于戈壁腹地,结构铿锵分明,闪耀金属矿藏的雄伟山脉。他的足迹,一次又一次地踏过那些熟悉的地方,用心灵,用眼睛,用自己的画笔,也用照相机,捕捉着家乡独特的美景。为了更好地了解黄河,表现黄河,他曾租坐一条汽艇从西口古渡沿河而上,直达万家寨。半路中遇到正在修建中的龙口水电站,两三米高的浪头将汽艇打得团团急转,相机进水,衣衫尽湿,晕头转向中差点儿就丧命在黄河水中。为了画好翠峰山的冬景,他不止一次地在下雪天气登上高峰,与寒冷为伍,与危险作伴,只为找到一霎那的灵感和高洁的大塬神灵。

张学聪的画艺日趋成熟,多年的勤奋努力早已为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成功不过是一个瓜熟蒂落的过程而已。200510月,他的作品《北国风光》入选2005“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并在张家港美术馆展出,还出版了大型画集。20069月,他的另一作品《山舞银蛇》荣获李苦禅艺术馆暨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并出版了大型画集。20077月,他的作品《雪原情》入选全国首届“草原情”中国画作品提名展。同年8月,他的作品《岁月》入选建军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2月,他的作品《大河上下》入选2007年全国中国画展,也出版了大型画集。2008年……2009年……2010……

他的作品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全国性的展览上,先后在北京、广州、山东、桂林、内蒙古、太原、南昌、南京、日本、韩国等地展出,他的名字也越来越被人们熟知。在书画界,他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然而,他并没有失去河曲人固有的淳朴和本分,在他的眼里,荣誉、利益,都只是过眼烟云,什么都不及自己的绘画重要。2007年,他又报考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中国画。经过三天的考试,终于被贾又福工作室精英班录取,这次被录取的人数很有限,全国只有十八个名额,全山西省只有他一个,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这一次跟的是闻名遐迩的山水画大家贾又福老师。一年的学习时间,他感到自己的头脑又充实了许多,也学到了更多的技巧技法。他没有为此感到满足,相反,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绘画当中。家里开的照相馆,正在生意蒸蒸日上、如日中天的时候,他果断地抽身离去,追求自己的艺术生涯去了。

他对美术的热爱,已经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家里到处都是他的画具和作品。为了自己醉心于绘画艺术时免于打扰,张学聪特意在阁楼开辟了一间画室。这是他自己的天地,靠墙的是一个巨大的书柜,上面密密麻麻满是和美术有关的书籍,《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史》、《中国文房四宝文化鉴赏》、《当代中国美术家》、《大世纪大美术》、《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传世山水名画全集》、《中国艺术精神》、《中国画研究院画家作品集》等书籍处处可见,还有李宝林、贾又福、赵卫、顾大明、杜大恺等名家的画集。书架与墙同宽,与墙同高,一眼望去,书香之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画室内有许多山水画,也有半成品,还有专供回放影像的多媒体设备。

苏格兰散文家卡莱尔曾经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地刻苦勤奋的努力。爱迪生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人强调,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在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的同时,收集随时迸发出来的灵感的火花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张学聪不光付出了汗水,更注重了思考。他有一个好习惯,在平常的生活中,他所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场景,只要是触动了他的心灵,对他有启发的,他就会马上用笔把它记下来,晚上再反复琢磨回味。有一天,张学聪在公交车的VCD上看到男女双人滑冰表演,他突然觉得在男女演员优美的动作深处,系着一根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节韵之线,这使他猛然想起书法的大草与绘画的用笔。下车后,他立刻把这件事记下来,并且深有感触地说:“只有有节奏和韵律感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美的,也才能称其为艺术。”还有一次,他在中国美术馆看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展览,其中一幅银底金画的向日葵吸引了他的眼光。多年来,他也一直在考虑,河曲的雪景、黄土地除了水墨以外,是否可以用点其它颜色呢?他当即在日记上写道:“……黄土高原雪景正好具备了较单纯的金银二色,当然金色还需赭、褐色衬底,金银色也要写,不可涂,不可画死,这样一幅纯用极色(黑白金银)所画的画是否有意思呢?探索探索吧!”除此之外,他还经常从建筑、音乐中参悟山水画的创作,孜孜不倦地寻求着其中的韵律和美感。正是由于这种不停探索的精神,才让张学聪在绘画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作为河曲画院的院长,张学聪并不是只管自己埋头苦练,一枝独秀,他在注重提升个人绘画技能的同时,还是个很好的领导和朋友。河曲画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先后与中国画研究院、文化部中国画创作中心、山西省美协、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交流中心联合主办过几次大型采风创作活动。曾邀请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龙瑞,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李宝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杜大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艺术局李翔等军旅画家、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交流中心主任胡宝利等二十多位全国著名画家来河曲及晋西北采风,并举办展览,出版画册。几年的功夫,河曲画院的门口已经挂上了许多牌子,有中国国家画院河曲写生基地、山西省美术家协会河曲创作中心、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美术家》《当代书画报》河曲写生基地、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河曲写生基地,他们是河曲画院的成员们智慧的结晶,是艺术的成果,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那些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外来的书画界的精英,他们对河曲的地理地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因此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表现河曲题材的美术作品每每出现在国家级的大型展览会上,这些画家也因此一再登上了领奖台,这在无形中打响了河曲的名头,增强了河曲在艺术界的影响力,为促进当地的文化产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现在,已经有许多画家经常会慕名而来,在此留下自己的足迹和墨宝。

知名画家们的到来如同一缕春风,给这个小县城注入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绘画爱好者加入到河曲画院当中,他们紧紧地拧成了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去。有朋友要到北京开画展,张学聪就竭尽全力地帮助他,联系场地、商洽价钱、寻找帮手,只要是能帮得上的,就不遗余力地伸出援助之手。画院的年轻人进步很大,张学聪就鼓励他们提出申请,推荐他们加入省美术协会。他的时间更紧了,生活更繁忙了,但他却乐在其中,一点儿也不后悔。他常常说:“河曲画院是个大群体,不是个人行为,百卉千葩各放异彩才是最好的局面。为了画院的整体进步,我个人牺牲一点儿时间没什么。”

艺术创作中最宝贵的是独创性,有自己的独特面貌,美术作品的最终价值在于精神内涵。细观张学聪的许多作品,笔者注意到,他的绘画里以黄土高原和黄河冬景的作品居多。他追求的是凝重、深沉、粗犷、豪放、雄浑、博大的北派气象,表现了民族精神和中国气派。他的每一幅作品都透着一股子苍凉大气,看不到鸟语花香的美景,只在寂静中显出几分悲怆,凄清中透出几许哀伤。问及原因,张学聪说:“美术作品有两大功能,有的作品愉悦身心,有的作品震撼心灵,我更倾向后者,更喜欢用这种方式表达家乡不一样的美!”比如他的作品《无声的呼唤》,画中取一沙尘暴景象,天地洪黄,一股大的沙尘扑面盖下来,令人窒息,下有一棵小树半死半活,看后不得不让人深思: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这种作品无声胜有声,在静默中呼唤人们保护环境,重建美好家园的意识。他的作品就是这样,很难让人开怀大笑,却让人不由自主地将灵魂渗透其中,久久无法挪开视线。著名美术评论家傅京生先生曾就其作品作出了如下评价:张学聪的作品,有雕塑般的美感,气势浑雄博大、骨气洞达,注重以有意味的黑、白、灰的和谐对比乃至其强烈的冲突,来表达水墨材料肌理的特殊美感……故其作品往往具有特殊的崇高属性,属于按“精神图像学”原理而以符号构成方式完成的以水墨语言表达的“纪念碑型”风格范畴。

是啊,张学聪就是这样学无止境,一支画笔终生未弃,他用自己的聪明睿智,使画院百卉千葩始有成效,这正应了贾又福老师对他的评价“学而聪而张”。他就是河曲书画界纪念碑型的人物!他就是用画笔、用灵魂为家乡歌唱的河曲骄子!

 


 

编辑:王敏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河曲县文笔联校 特此声明。